《人文中國》在 2023 年春天到來之際降臨世界。
春天是萬物復蘇的時候。
它是一粒芥籽,預示著春天的消息;
它是一縷陽光,閃爍在隧洞的盡頭;
它是末世的黃鐘大呂,奏出天籟神啟之音;
它是我們懷抱的希望,唱響未來普世旋律;
《人文中國》正杅穿皮蠹,摩厲以須。
君若能高詠,天下皆可聞。
——《發刊詞》,《人文中國》主編 陳漸離
《人文中國》顧問與編輯團隊
學術顧問團:
巴荒、曹俊、陳飛鵬、陳兵、陳敏、陳徒手、鄧樹榮、傅正明、郝建、高伐林、高名潞、過士行、韓秀(Teresa Buczacki)、黃紀蘇、金雁、林克歡、劉正成、羅多弼(Torbjörn Lodén)、馬國川、錢程、秦暉、秦朔、申荷永、孫惠柱、蘇新平、王墨林、王珊、王慶余、吳思、吳世平、徐冰、宣樹錚、徐友漁、楊乾武、楊佐仁、俞寧、張蘭閣、張義奇、鍾喬、鍾聞、朱大可、祝林航
編輯團隊
主編: 陳漸離 執行主編: 羅慰年
責任編輯: 王金力 丁敏帥 何發 楊樂簫 楊洪峰
人文中國歷期作者作品名錄
-
題簽 劉正成
人文中國發刊詞 陳漸離
《正成論壇》和熊秉明先生談藝術與科學 熊秉明 劉正成
哈耶克對人類的影響 楊小凱
愚人、革命、現代主義與天主——論庫斯圖裡卡導演的《地下》與“來了” 王卓鵬
歸乎,胡不歸? 夢湄
淺談像思維與中國藝術的關系 劉芊
廣場舞漫話瑣談 黃紀蘇壬寅寒冬祭 馬未都
抗美援越的苦澀內幕 陳徒手
法蘭西文學翻譯的嘉年華 張義奇
被圍困者札記(節選) 作者/利季婭·金斯堡 翻譯/張猛
未經張揚的改宗 陳漸離
賈涵斐詩五首 賈涵斐
鳥人之中西有別 過士行
赴世外淨境中的一湖中孤島 黃翔
故鄉何處 弘二
小說家 劉浪
日鑽 劉成瑞
封底作品 蘇新平《無題1號》
-
書法題簽:沈新德
司馬遷的財富觀——讀《史記<貨殖列傳>》有感 資中筠
1961 年北京高校女生閉經現像側記 陳徒手
抗戰時期的並屯政策 張又普
再現與匣子、格子、框子——西方藝術史觀念:再現與藝術史轉向【第2版】序 高名潞
中國演述體系在《叫魂》中的運用——陳力話劇詩學之一 張蘭閣
阿城的時代記憶與表達 孫郁
女性視域下的藏地人類學紀錄片觀察與創作 余孟庭
南行:從清流走向世界——“流浪文豪”艾蕪的精神之旅 張義奇
與饒宗頤關於古文字與書法的對話 劉正成
留在歷史腳步中的台灣民眾劇場 韓嘉玲
受壓迫者的在場:“民眾劇場”作為革命預演的歷史 王墨林
文化冷戰:封禁歲月的戲劇暗湧 姚一葦 百歲紀年 鐘喬
《平庸之歌》上 陳漸離
安娜·巴爾科娃詩選 晴朗李寒 譯
裡爾克尋蹤:從杜伊諾到穆佐 蔡小樂
中華像思維的算法特征與邏輯基礎 李曙華
喬布斯馬斯克像思維——感悟世間覺 王樹人
重鑄觀念的地基——關於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一些思考 杜鴻威
長憶峨眉金頂路:南懷瑾與大坪 朱清時
龔育之在副部長任上——紀念龔主任九十冥誕 徐慶全
江湖夜雨十年燈——高耀潔在紐約醫院 林世鈺
李劼人:舊趣味通達新生活 ——重審“中國左拉”的判斷 李 怡
固窮——讀《陶淵明集》有感 貝加
燦爛的夕陽——讀《一滴淚》中文新版 王友琴
艾滋病人(獨幕劇) 馬裡奧·弗拉迪 著 孫兆勇 譯
與天地萬物同在——悼念同學湯裕強 羅慰年
戊戌返國記略 王亞法
封底作品: 巴荒 “藏人肖像”布面油畫
-
書法題簽:曾印泉
皇土:中國地權演變的故事 吳思
屬於當今世界的威廉·莎士比亞 傅正明
心與自性,自性化心理學與中國文化 申荷永
成都與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的地方路徑問題 李怡
大河無聲晚聞於世,拂塵於今拓疆有碑——《大河無聲:李劼人評傳》芻議 謝天開
七十年代江青交辦北京的二三事 陳徒手
公益與教育——“為中國而教”支教論壇講話摘錄 資中筠
方法教育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席文舉
平庸之歌(二) 陳漸離
俳句30句 吳世平
生命永恆但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朱清時
紅塵裡外——《風聲雨聲讀書聲》繁體版序言 吳 正
對手(獨幕劇) [美]歐文·阿爾諾 原著 / 孫兆勇 譯
《青蛙》的水世界憂患 張蘭閣 先鋒文學在敘述上完善了中國當代文學 余華
劇場能改造世界嗎?——亞際民眾戲劇的反思 鐘 喬
廬山高 曾印泉
一個藝術布道者的聲音 黑峰
固窮II——讀《陶淵明集》有感 貝加
《多余的人》再版後記 韓秀
帶著稻盛哲學去西藏 棗兒
尋根紀事 巴荒
憶王佐良老師 張秐
我和梅娘的交往 丁東/邢小群
老佛爺究竟是怎麼想的? 黃紀蘇
替慈禧翻案 鍾聞
第一個領養中國棄嬰的美國人 撰文 馮斌 / 編輯 羅新
紐約桃花源 羅慰年
柏格理:上帝播撒在石門坎的一粒麥子 張傳林 尋謁吳宓舊跡 崗日僧革
封底作品:巴荒 “尋根紀事”口述人攝影
-
思想的群峰 李明華
棄舊革新是民族興衰所系,不是應付或迎合外人 資中筠
元權力結構與中國老權力的轉世重生 吳 思
嚴重的時刻——試論當代中國漢語話語權的式微 吳世平
自由是教育的核心理念 劉道玉
把種子炒熟:中國人文教育與世界主流的非技術性差距 草 茅
育才中學教改親歷記 王慶余
直行終有路,何必計枯榮——“五四”時代的偉大使者王光祈 張義奇
分子生物學在中國的獨特發展道路(1958—1976) 熊衛民
像雄文化與華夏文化之源探討 白玉芬 高梓倫
海南苗族美麗的生態村 肖 芒
平庸之歌(三) 陳漸離
《紅書》為什麼是“紅”的?——“紅”“新”與“心”,關於《紅書》的反思 申荷永
人間佛教在當代的繼承和發展——淨慧法師的生活禪 無 明
“慎獨”新解——《大學》的精神分析式解讀 尹 立
世界華語文學獎發端詞 陳漸離
蘇聯的體制為何無法糾錯? 丁學良
雜說二篇 張 鳴
破解“解放天性”的迷思——對一個表演觀念及外智引進工作的反思 孫惠柱
德國早期社會主義畫報《誠實的雅各》中的涉華漫畫介紹 楊天德
葉芝的暴力美學和禪宗人文主義 傅正明
金庸之死與中國大眾文化正典時代的終結 王卓鵬
中國病人:作曲家王西麟這輩子 石 岩
尋找屬於拉薩的音樂 白瑪次仁
痛悼江平先生 丁 東
法律人的道義責任
——追憶江平先生 未名舟
三位讓我終生難忘的老師 莫 言
張賢亮二三事 姜 湯
馮漢驥往事——從哈佛回到成都的人類學博士 馮士美講述 彭雄記錄整理..
冬天的巫祝 野 夫
臨終的眼 羅慰年
老 家 徐恆進
卻顧所來徑——憶舊集之一(小學篇) 任 賾
十二歲的天空 劉 路
仁者行過——傳教士的足跡三則 侯小勇
-
本期要目
周其仁: 中国经济突围的两个方向
资中筠: 德国的历史教训与启蒙的重要性
景凯旋: 从东西街到纽伦堡
高尔泰: 纪念苏恒先生
吴 怡: 《易经》与艺术表达的心灵转化
陈 敏: "如果我有天上绣出来的衣裳"
陈徒手: 1971年圆明园告急之后
朱清时: 心与物二则
杨震宇: 关于三星堆文化的"易极"之根
张抗抗: 桑
赵 瑜: 疑案不疑
郑 义: 召魂
韩 秀: 时间错置中的黑色幽默
-
-
【大哉乾元】
从大师辈出到斯文扫地 ——读岳南著《南渡北归》 张曙光
那些鼓励我写回忆录的洋人华人 丁学良(口述) 戴志勇(编审)
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:历史研究最大的“冤假错案” 许小年
官市:中国商权演变的故事 吴 思
【东海西海】
我的宪政思想 ——六十小结 张千帆
2024诺贝尔奖经济学家的卓见 任 赜
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与中国经济学家无缘? ——基于非理性经济制度理论的制度追问 崔新生
“看不见的手”下的社会自然秩序 杨鹏 杨子云
文明无差异 文化有优劣 ——关于文化无优劣与邓晓芒先生商榷 杜鸿威
【如殇如鉴】
1957年:北京城墙的争议和风波 陈徒手
滇西的红土地(之二) ——纪念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胜利80周年 张义奇/文图
不一样的月亮 ——韩国的秋夕与中国的中秋节 金仁喜
【太初有医】
理解中医及中西医融通 费璟昊
心理治疗中国化中的悟践疗法 彭 旭
【碧落黄泉】
汉语、象思维与中国文化漫谈 刘 芊
《中庸》精神分析讲读 ——“诚” 尹 立
守一与心术 胡孚琛
【兴观群怨】
诗人曾缄:此身行度千山雪 曾倩 杨雪
非关流行病学的十四行诗 陈 力
若水的诗 若 水
邵丹妍的诗 邵丹妍
【文心共雕】
从文字起源看中华文明的原生性(下) 刘正成
奥克斯福的威廉·福克纳 余 华
伟岸的戏剧家 ——焦菊隐先生 韩 秀
【词新梦残】
吸烟的故事 钱 程
情深有故人 ——读《杨树达日记》 杨逢彬
吃堂子:江南古董业旧事 何晓道